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总结1《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才自古就是开创盛世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在,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加上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锋锐之气尚未消散,为我们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箭”升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有了条件,还要有“燃料”,只有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燃料”储备越来越充足,乡村振兴的“火箭”才能成功升空。
开启人才探测仪,深入基层发现更多“可燃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世界上从来不会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罢了。发掘乡土人才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想实现乡村各领域、各行业的全面振兴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乡土人才,就像是“可燃冰”深藏于海底一般隐藏在乡村中,他们可能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高收入”,但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了符合乡村实际的经验和技巧。要想点燃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就需要要努力发掘出藏在乡村中的“可燃冰”,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和激励扶持,迅速搭建乡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同时开启理论下乡、资金倾斜、技术上门三大“人才探测仪”,深入基层发掘更多的人才,把深埋乡村的“可燃冰”开采出来,让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燃料库”。
建好引才储油罐,吸引人才储备更多“成品油”。乡村振兴,光靠“本地人”是不够的。虽然本地人的发展思路可能更加贴合本地发展趋势,但是,没有“外来的和尚”,就会缺乏新意,容易与时代脱节。很多优秀人才,仿佛就像是已经加工好的“成品油”一样,只要能引过来,就能“即插即用”,创造价值。所以,“引才”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引才”就得需要有“吸引力”。俗话说,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要想振兴,一定要抓住政策机遇,大力鼓励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返乡创业,同时为各类人才提供“负压环境”,做好外来人才的保障工作,不仅要把返乡人才的“第一故乡”规划好、建设好,用“乡愁”留住返乡人才,也要把乡村打造成外来人才“第二故乡”,不仅“引得来”,也能“留得住”,让乡村成为广大人才的“储油罐”,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理想热土。
科学使用助燃剂,油气混合释放更多“燃烧值”。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燃烧都是需要氧气的,氧气就是助燃剂。要想点燃乡村的“振兴引擎”,光有“燃料”也不行,还是需要助燃剂参与才行。但是,乡村振兴的“政策氧气”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提供。而当下乡村人才“有土有洋”,如果不能做到“合理分配”,不仅无法发挥出“1+1>2”的效果,甚至会“1+1<2”。因此,地方政府在人才的使用上要讲求“对号入座”,要在深入了解人才所学所长的基础上,精准落实岗位、打造平台,确保人才所学所长有“用武之地”。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人才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因人制宜”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要调配好“可燃冰”和“成品油”的比例,科学使用“政策氧气”,只有“油气混合”,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燃烧值”,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大兴安岭塔河县以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搭建人才交流、技术指导、科技创新、项目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的有效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选优配强”,筑牢组织堡垒。
聚焦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把乡土人才队伍挖出来、聚起来、强起来,让人口变人才,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建立后备人才库,储备村级后备人才29人、驻村后备人才105人。选派8支驻村工作队、9名第一书记、16名驻村工作队员,满足多元化驻村需求。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各村招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21人、选调生14人、三支一扶3人,助力乡村振兴千人行动3人,为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聘请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就春耕种植和大豆植保技术进行网络培训,受益农民达100余人次。积极落实“双实用计划”,充分发挥省、地、县科技特派员作用,通过“名师带高徒”模式,让“老师傅”对“小徒弟”在乡村振兴的各项领域中一对一辅导、手把手教学、面对面传授,为乡村提供服务105次,网络培训农村技术骨干400余人次,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烈火中淬炼“金刚不坏之身”。
突出“知行合一”,绘制振兴蓝图。
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产业需要,确定乡村人才培养具体方向,以人才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各乡通过出租农机具、钩机、异地购置门市等项目,各村集体经济全部超过10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19196元,较上年增长14.38%,是省脱贫线的4.36倍、国家脱贫线的4.8倍。致力于打造民族旅游产业,推进鄂族村特色村寨建设项目、鄂族风情园传统民居室内外及民俗馆配套项目陆续落实,共投资941.78万元,进一步完善以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为中心的民族旅游产业。
持续扩大“寒地大豆”“寒地龙药”种养殖规模,推广“三减”示范基地种植,推行“专业人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当地人才链、产业链、发展链深度融合。各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47家,有机大豆种植3500亩、北药种植1458.07亩。积极培育农民企业管理人才,研制精装大豆、山药煎饼、口袋蜂蜜等适合电商销售产品,开通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店铺,打通销售“新引擎”。开库康乡开库康村、马伦村成为了全省第二个、全区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分红村。20xx年11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平均达到24.61万元,累计实现从“0”至706.15万元的突破,为塔河高质量转型振兴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做好“服务保障”,汇聚人才合力。
加强政策倾斜,印发《塔河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塔河县急需紧缺人才首席服务员制度实施办法》《塔河县支持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鼓励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设人才服务窗口,落实好到人才激励政策。精心打造人才公寓一栋12户,配备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为优秀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的良好生活条件。
常态化开展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促进优秀人才沟通交流,丰富精神生活。注重典型推介,举办人才汇暨优秀人才交流展示活动、实用人才技术技能大比武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和成就感。举办不同主题的“乡村擂台赛”、乡村振兴农村工作推进会、 ……此处隐藏11325个字……一是在“愿意来”上下功夫,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活力。人才衰则乡村衰、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旺则乡村旺。为此,xx县认真摸清乡村人才底数,对乡村现有人才分行业分类别进行基础信息统计,搞清楚哪一类人才稀缺、哪一类人才需要引进,哪一类人才需要培养,建立健全全县乡村人才信息数据库。优化引进机制,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结合乡村发展前景和乡村振兴需求,重点引进专业技术型、产业型人才,持续简化引进流程,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近年来,结合褚橙种植、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铅锌矿冶炼、胡蜂养殖、石斛种植、黄山羊养殖和医疗技术等本土特色产业和民生需求,先后引进建立了邓秀新院士工作站、曹福亮院士工作站、张国成院士工作站和张红城专家工作站、李凡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邵庆勇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汤小虎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联系实际找准了症结,破解了制约本土特色产业发展难题,让本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不仅注重引进外来人才,更注重回引本土人才。坚持“立足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的,以“领头雁”为关键,打好“感情牌”“乡情牌”,重点从本村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退休干部职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中,择优选择有理想、有抱负、有想法,思路清、情况明,敢于带头,勇于担当的人员进行回引。近年来,xx县制发了《中共xx县委组织部关于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的通知》,共回引到各村(社区)优秀人才x余人。
二是在“留下来”上下功夫,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保障。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着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工作环境,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政策支持,提供全方位、更加周到的服务。同时,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组织,加强乡村人才的交流联络和组织引导,为扎根乡村的人才打造成长发展路径,让他们干事有平台、生活有保障,真正为“留下来”提供制度保障。健全人才作用发挥机制,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做到“人岗相适”。根据工作岗位、职业性质、服务对象,畅通乡村人才流动渠道,对在乡村振兴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坚持多岗位历练,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坚决杜绝“一次性分配定终身和一个岗位干一生”的现象,使乡村人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
二、乡级人才培养:着力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xx县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是拓宽渠道“选”。全县整合各方力量、拓宽选拔渠道,广纳贤才,创新后备干部选拔模式,把一部分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目前,全县x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村“两委”换届,全县共有x名青年人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二是积极引导“育”。团县委、县妇联、县人社局、县职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联合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培训阵地作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共开展烤烟、甘蔗、石斛、肉牛等产业实用技术培训x余期,参训人员x余人。同时,积极选派农村实用人才和村(社区)干部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培训,共选派2期x人。积极组织“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带头人开展“传帮带”活动,进村到组入户为农民提供产业技术指导和服务,x余名本土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与x余户农户结成产业技术帮扶对子。
三是健全机制“管”。及时更新完善本县乡土人才信息,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每人挂钩联系x名乡土人才,一起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着眼于培养优质的本土人才队伍,坚持“择优培养”“激励培养”等方式,不断扩大乡土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土人才综合素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此外,全县不断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致富带头人等人员的管理,推动脱贫攻坚巩固,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择优大胆“用”。xx县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人才观,择优选用乡土人才。将政治素养高、致富能力强、干事创业敢担当的乡土人才发展为党员、后备干部、村(社区)干部,及时为乡土人才队伍补充优质血液。20xx年以来,全县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优先发展乡贤x人,占全县新发展党员的x%;同时,将x名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并推选出x名有意向、有能力的优秀本土人才充实到村(社区)“两委”班子。
三、村级人才培养,重点关注能带头、起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村级人才培养中,xx县紧扣能带头、起作用这个关键点,以人才振兴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抓牢“头雁队伍”这个核心。首先是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大力培养一批能带头、敢担当、善作为的村级组织带头人,推动农村“头雁队伍”优化提升,打造一支经得起考验、老百姓信赖、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全县x个村(社区)党总支成员中,大专学历以上x人,占x%;党总支书记中致富带头人x名,占x%。其次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切实抓好新一轮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工作,共选派x名第一书记,x名驻村工作队员,坚持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让优秀干部留下来、用起来。再次是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以开展“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提升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着力培养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最后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探索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持续推广“三户五户”联防模式,全面提升村级治理水平。
二是抓实“新型农民”这个主体。强力提升农民技能,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民间技艺及社会服务技能,增强致富能力本领。20xx年来,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余人。同时,加快培育职业农民,通过党政主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等措施,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阵地和产业基地的作用,就地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批新时代数字化、职业化、技术化的“新型农民”。
三是抓好“创业就业”这个关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用好各类扶贫资源,加快组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推动劳务输出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同时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支撑,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干劲、有活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村任职或创业,鼓励和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建立农业专家团队与乡村精准帮扶机制,助推乡村振兴。